公元前266年是秦国历史上的转折之年,在这一年,秦昭襄王听从魏人范雎的建言,将宣太后、魏冉等人赶下秦国的政治舞台,并且拜范雎为相,改行远交近攻的策略,从此奠定了秦国在战国末期的成功策略。
秦昭襄王嬴稷在过去40余年的时间里,一直活在宣太后的铁腕之下,没有实权。但他并没有能力反叛,只得将自己的不满深藏。
政治上的游刃有余让宣太后在秦国的地位如铁桶一般牢固,她将私生活和国家大事融为一体,而不是所谓的“公私分明”;她能够不顾别人的忌讳,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了国家利益而坦言自己的隐私;她能够在面对挚爱之时有万种风情,但是如果威胁到了秦国的利益,她便会毫不手软地将其杀掉。所以秦昭襄王对宣太后,一方面有着为人子对于母亲的爱戴,另一方面则有着为人下者对于上位者的敬畏。
即位后的秦昭襄王一直在等,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要真正地实现自己亲政,就需要达成三个条件:第一,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和决心;第二,有贤者的辅佐;第三,魏冉失去民心。等这三个条件成熟后,秦昭襄王就可以将宣太后的势力推翻,自己执掌政权了。
公元前271年,一个影响秦国在战国后期外交策略的关键人物出现了,他就是范雎。
韩愈《马说》中论述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纵观整个战国历史,哪个国家拥有人才哪个国家就可以独霸一方:魏国有庞涓,故而能够在战争中无往不利;齐国有孟尝君,是故能够一举成为东方大国,天下英雄云集响应;赵国有廉颇、蔺相如,所以一向虎视眈眈的秦国才不敢轻举妄动。然而,这些人都没有善始善终,庞涓最终自杀在马陵之战的无边血海中;孟尝君因为害怕被齐国国王杀害,故而离开齐国,并给予其致命一击;廉颇最终老矣,虽能日食斗饭,在别人眼中,却没有半点用处。
只有秦国,如商鞅者,虽然身死,其政策却影响着秦国依然不断进步和发展。所以天下人仿佛都知道,才子落难之时,只有秦国才是最好的去处;贤人蒙羞之时,只有秦国才是伯乐,能够发现他的绝世光芒。
但是天下人都没有注意,战国时期的这些人才,仿佛大多来自一个国家,那就是魏国。自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三晋之地历来都是秦国最希望征服的地方,可惜屡次都没有得手。而三晋之中魏国的地理位置最为重要,它地居中原,是秦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