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民生非一日之功,需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我们会建议朝廷减轻赋税,让百姓有更多的余粮和银两度日。其次,鼓励农耕,兴修水利,以应对天灾。再者,加强教育,让百姓的后代能有更多的出路,不再重复老一辈的艰辛。”
老者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二位公子言之有理,老朽代全村百姓谢过二位。若真能如此,那真是我等的福分啊!”
朱标也接过话茬,诚恳地说:“老人家放心,我们此行便是为了体察民情,为百姓谋福祉。您的每一句话,我们都会如实禀报给父皇,力求让朝廷的政策更加贴近民生。”
这时,一旁的一位年轻农夫也忍不住插话道:“二位公子,我们村中的年轻人大多没有读过书,只能守着几亩薄田过活。若真能有更多的教育机会,那真是太好了!”
朱瀚闻言,目光更加坚定:“放心,教育乃是国家之根本,朝廷定会重视。我们会向父皇建议,在各地增设学堂,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读书识字,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年轻农夫听后,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连连道谢:“多谢二位公子,多谢朝廷!我们一定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学习,报效国家!”
朱瀚与朱标在村民们的感激与期待中继续前行,每遇到一位村民,他们都耐心倾听对方的心声,给予真诚的回应和建议。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对民情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傍晚时分,两人来到了一户破旧的农舍前。农舍的主人是一位中年寡妇,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见到朱瀚和朱标,她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羞涩,连忙请二人进屋。
屋内简陋,仅有几件破旧的家具,但收拾得井井有条。中年寡妇,李嫂,显得有些局促不安,她忙不迭地搬出两张旧木凳,请朱瀚与朱标坐下。两个孩子,一男一女,怯生生地站在母亲身旁,好奇又羞涩地望着这两位不速之客。
朱瀚温和地笑道:“李嫂,不必客气,我们今日来此,只是想了解一下乡亲们的生活状况,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帮上忙的。”
李嫂眼眶微红,感激地说:“二位公子能来,已是天大的恩赐。只是我们家境贫寒,怕是没有什么能报答二位的。”
朱标连忙安慰道:“李嫂言重了,我们身为皇族,为百姓分忧解难是分内之事。只是看您家中光景,似乎颇为艰难,不知可有什么具体的困难,我们可以向朝廷反映?”
李嫂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无奈:“家中本就不富裕,去年又遭了灾,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