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发一言。
良久,吴墉再度惊呼出声来:“这……这竟然是大良造鞅印!”
“大良造鞅印?”
几个人都是一阵懵逼。
即便是刘瑞明,也有些不明所以。
吴墉心中狂喜,嘴角翘的比AK都难压:“大良造是秦国的官职名,不过,重点不是大良造,而是鞅这个字!”
见几人一脸懵逼的表情,吴墉笑着对着刘瑞明问道:“刘老,您应该知道印玺所代表的意义吧?”
刘瑞明点点头开口道:“印者,信也,意思就是印玺代表的是古代一种信用体制建立的标志!”
吴墉笑道:“刘老不愧为刘老,果然知识渊博,那刘老可知,这印玺文化的转折点在哪?”
刘瑞明淡淡一笑:“哈哈哈……吴教授这是再考老朽呢!”
随即开口解释道:“西周建立以后,形成了《周礼》,便是用于规范士大夫之间礼仪,有句话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说的正是礼仅限于士大夫之间去共用的,士大夫和庶人之间是并没有礼仪交流的。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礼也不存在了,士大夫之间彼此也不信任了,士大夫和平民之间更不存在什么信任关系。
因此,这时候,印玺应运而生,上到君王印玺,下到官印,代表士大夫身份的私印。
比如当竹简记录的官方文书需要转移,但又不想转移过程中被人偷看的时候,就会用泥将竹简封住,在泥上印上官印,下级官员接手文书时只要保证印章完好无损即可代表彼此可以信任。
因此,印玺的出现相当于是一种信用系统的建立,不过当时的信任仅限于士大夫之间。
直到商鞅变法,城门立柱的事件后,逐渐完善了秦国的法律体系,私印大量盛行,士大夫和平民之间也可以通过印章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再到后来平民和平民之间也通过印章来建立信任。”
说到这里,刘瑞明似乎意识到什么,突然一怔,一双眼睛死死地盯着宣纸上的五个印字。
“吴教授,难不成这鞅字指的是商鞅?”
吴墉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点了点头:“大良造,是秦孝公时期至秦灭六国前的秦国国内最高爵位,掌握军政大权。
秦国印玺,被授予过大良造官职的,一共也就四人,商鞅、樛斿(liáoyóu)、公孙衍、白起。
而这大良造鞅,不是商鞅又是谁?”
此话一出,就连钱友仁都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