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十万,寡不敌众下,宣大军与关宁军败亡也属无可奈何之事。”
崇祯坐在御座上,沉默良久,在他的心中,也基本认同杨嗣昌的说话,大明军队现下的战力,还是不能与清兵相比,若是固守坚城尚可,野战终是不行。
杨嗣昌早前所言攘外必先安内,力主避免与清兵决战,否则一旦败亡,则主力尽失,如今,朝廷的几万能战之兵尽数陨落,果然事实如此。
良久后,崇祯皇帝才开口说道:“卢象升与高起潜虽战死,可几万精锐尽灭,他等还有功不成?”
他的语气中蕴含着极强烈的怒意。
见天子发怒,杨嗣昌也是暗暗心惊,他再次叩头道:“皇上,微臣以为,宣大军与关宁军虽溃败,且战失主帅,但各镇总兵尚在,其麾下精锐未散,经此大战锤炼,亦更为强勇。
此国家危急之际,用人之时,如能保存这些百战精兵也是好的。
所以微臣认为不若朝廷下道圣旨,褒扬卢督臣和高监军之忠勇护国,以安将士之心,激励他们在两军阵前,竭力为朝廷效力。”
依历史上,卢象升战死,高起潜存活,且宣大军溃败,而关宁军主力不失,所以杨嗣昌才能顺利的趁机将一切罪责都推到卢象升头上。
不过,今时却是不同于往日,卢象升明确是战亡,但高起潜却下落不明,如果卢象升有罪,那高起潜也是罪责更大。
何况卢象升还有张诚、杨国柱、虎大威等将官力证其功,更有孙承宗、杨廷麟等诸臣工为其请恤。
如果此时议定卢象升血战有功,那高起潜也就同样有功。
杨嗣昌此举,还可讨得崇祯皇帝的欢心,国家危难之际,外有文臣血战殉国,内有忠心奴才,同样如此,比畏罪潜逃这个罪名更好交待,正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而军失主将之事,前时,虽已降旨,著其戴罪立功,但并不是归局。
惟有卢象升、高起潜认定为血战有功,方可彻底稳定宣大、关宁诸将之心,更可激励其他各镇总兵的军心士气。
更何况,关宁那帮骄兵悍将,搞个不好,他们又兜马奔回辽东,又将如何,那时他杨嗣昌罪责就大了,而且现在惩治宣大各将,新任宣大总督陈新甲也不会赞同,必要力争。
对杨嗣昌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尽快做好善后,他现在虽是阁臣,兼着礼部尚书,但他还管着兵部的事,事情深究起来,没完没了的,他也不能完全置身事外。
对大明此时的军将问题,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