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活,发达国家一般都是收买几个小国代表代为进行,自己只是作为幕后遥控者。
直到差不多撕出结果,再以一个争议终结者的身份下场。
嘴上说着“我来讲两句公道话”,但其实一点公道不讲。
但这一次,大多数国家都只是猜到了华夏会和美国针锋相对,却根本没人料到,前者会趁此机会提出一个如此有建设性的意见……
自然也没有准备。
于是,场面一时间竟然僵在了原地。
一众代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几乎不约而同地把视线投向了在场的法国和德国代表——
毫无疑问,按照刚才华夏提出的计算方式,最吃亏的必定是一众发达的欧洲小国。
而在进入21世纪之后的气候问题的讨论当中,欧盟是作为一个整体被纳入考虑的。
但众所周知,典型的欧盟官员同时拥有意大利人的组织力、德国人的灵活性、法国人的谦逊、比利时人的想象力、荷兰人的慷慨和还有爱尔兰人的智慧。
换句话说就是什么事都不可能办成。
所以在2004年这会,部分欧洲国家仍然会单独派出代表参会。
就比如作为欧洲发动机的德国和法国。
并且考虑到华夏近些年跟欧洲走得很近,由他们来提出意见也不会把气氛搞得过于紧张。
不过,德法两支代表团却直接发扬鸵鸟精神,权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因为他们其实并不想反驳。
正如刚才所说,欧盟在国际计算碳排放权和进行碳交易时是作为一个整体。
但细分下去,还是要在内部为每个国家设定一个限额。
因此,德法两国反而可以利用华夏提出的方案作为筹码,来加强自身在欧盟框架内的话语权。
至于碳排放量的问题……
首先,大家都不觉得华夏的方案能够原样获得通过。
别看华夏现在好像占尽优势,但真正有强制力的排放条约,是要等到2007年左右才开始正式谈判的。
最后还要有表决流程。
到时候就算面子上再不好看,各个既得利益国也不可能批准这样一份内容离谱的文件。
总会有所妥协的。
其次,就算真通过了,欧盟也可以通过吸纳一众中欧和东欧国家来扩充人口数量,再通过入盟协定把这些国家的碳排放额度转移到西欧。
真心不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