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置,才能保证二者在碰撞之后同时离开轨道坠入大气层。”
来自京城控制工程研究所、负责规划神舟/天宫船站对接方案的谢永春副总师马上说明了具体的问题:
“另外,太阳能电池板的结构主要是靠铝框、玻璃和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组成的背板来维持,因为在太空中基本无需对抗重力,所以这个结构的强度一般不会特别高,很可能在碰撞过程中发生断裂,产生新的、更有威胁的空间碎片。”
刚喝了口水的周平建则补充了另外一种需要考虑的情况:
“这个4500mm*1500mm*25mm的尺寸数据是根据UARS卫星的设计图给出的,实际考虑到此前已经经历过一次非常剧烈的碰撞,这块电池板现在很有可能已经处在弯折状态了,未必是一个标准的形状。”
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此前只是目视观测到碎片掠过而已,尽管人眼在太空中的可视距离会比大气层内更远,但在事前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仍然很难判断具体形状。
会议室内,原本稍微变得乐观了一些的气氛,也随着后面连续几个操作层面的难题被抛出,重新回到了有些沉闷的状态。
刚刚卸去职务的上一任载人航天总设计师王志永院士此时也在现场,只是刚才并没有表过态。
尤其在听到常浩南的想法之后,就一直低头在思考着什么。
而这会儿终于抬起头来:
“如果把窗口时间延长一些的话,我认为可以用机械臂来完成常院士的设想,我们空间站二期工程的规划中就包括组合式机械臂的部分,包括国外也有类似的成熟技术,只是现阶段的定位和控制精度还不是很乐观,更适合用于释放而不是抓取航天器……”
这显然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方案,而且结论也比刚才要乐观很多。
于是很快有人接上了话:
“如果按照俄航天局通报,以及我们自己观测到的情况来看,时间倒不算非常紧急,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预计一两年之内都不会和国际空间站有碰撞风险……”
“……”
相关话题的讨论如火如荼,但最先提出这个思路的常浩南却始终没有再次开口。
一方面,他本人的习惯就是在抛出自己的想法之后,先听一遍其他人的顾虑和质疑,然后针对性解决。
另一方面,之前“抓下来”的表述也确实不太准确。
所以在刚才这段时间里,用自己不太熟练的绘画技巧在本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