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当漕运米值全数,然而大部分人都只看到了盐利之重,却不曾看到灶户之苦,像大人这样关心灶户生活的可不多。”
两人言谈之间来到了平日里晒盐的地方,一座座石头砌起来的卤盘散落在空地上,钱大使向着李杰解说道:“大人且看,这些便是晒盐之物,先选取合适的卤地,潮水褪去后取海泥暴晒至极干,然后放入池中以海水浇之,反复如此则卤可用,而后将卤水至于卤盘之上,暴晒数日成盐,无薪柴费故也。”
李杰问道:“晒盐之法如此便利,为何朝中大臣大多不知?难道都转运盐使司没有上奏吗?”
钱大使沉吟片刻答道:“不是不上奏,而是上奏了也没用,福建盐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历来不受朝廷重视,朝廷无暇他顾,只要保证能够完成定额的税收就行了。”
听完钱大使的话,更让人觉得古代交通不便带来的弊端,行政效率低下,明明有好的办法却视而不见,当然这其中也有使用晒盐法私盐更难管控的原因在内,不过也不能因噎废食。
李杰一路见到的灶户大多衣衫褴褛、赤脚蓬头,除了成年男子,妇孺儿童大多一脸菜色,孩童的眼神中偶尔会流露出对未来的一丝憧憬,而大人们大多一脸麻木,仿佛认命一般机械地工作着。
眼前的这些情形不由得让李杰心生震动,对于一个庞大的帝国而言这些人就像是机械中的一颗螺丝钉,在芸芸众生中丝毫不起眼,想来大多数当代官员都不会去在意,从现代而来的李杰却是心思沉重,既然来了这个时代,也许自己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原先李杰对于推动盐法改革还是功利心占了上风,不过今日所见所闻让他改变了初衷,对于推行晒盐法的念头更加坚定,想起之前在策论中提及的让更多的灶户子弟参加科举,而科举最重要的便是教育。
明朝除了地方的府、州、县学外,还设有社学,社学是洪武年间开始兴办的,主要的宗旨是基于敦风俗,行教化,是最基层的办学单位,除了教化之外,也是初步文化知识教育的启蒙性质的学校。
想到这里李杰问道:“盐场的社学如今办得怎么样?”
钱大使闻言神色尴尬:“不敢欺瞒大人,社学如今日益弛废,形同虚设,灶户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实在没有心思送子弟入学,就算灶户子弟入得县学,其他生员担心名额被占用,也多有排挤。”
李杰听完长叹一声,想要改变盐法任重而道远,不说两淮、两浙这样的重要盐区,即使是长芦、山东这样次一级的盐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