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敢的出现,让始皇帝对儒家有了新的看法,以至于赵昊引荐公羊敢给始皇帝之后的几天,始皇帝时常召见他。
这在李斯等帝国老臣心中,生起了些别样的想法。
死了一个孔軵,又冒出了一个公羊敢,真是杀不绝的“儒家狗”。
而且,他们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那就是前两天闹得沸沸扬扬,甚至有人躲在暗处,扬言要清君侧,铲除赵昊这个读书人祸害的舆论,突然消失不见了。
这一切似乎都与“公羊儒”的出现,不无关系。
那“公羊儒”为何在春秋流行不起来呢?
主要是因为,春秋属于乱世,在乱世中推行周礼王制,显然是难以实现的。
就算维持一个稳定的秩序,也很艰难。
这也是孔子为什么在着述《春秋的时候要赞扬齐桓公。
齐桓公显然不是“王道”,而是“霸道”。
前文始皇帝也提到过,孔子赞扬齐桓公,而儒家却诋毁他,这很不合理。
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始皇帝也是“霸道”。
“霸道”适用于乱世,这就是权变。
也被称为“实与文不与”,即,要在实践中赞扬这种霸道。
这也是汉朝前期在黄老之术后,行“外儒内法”的原因之一。
很显然,始皇帝赞同“外儒内法”的政治方针,所以才跟公羊敢相谈甚欢。
但公羊敢提出的“天人感应”雏形,却遭到了始皇帝的反对。
主要是用统治者的行为,来判断灾异吉凶,让他感觉很荒谬。
因为前段时间他才破处了异象虚妄,现在又让百姓相信异象,着实有些打他脸。
好在公羊敢的“大复仇”理论,得到了始皇帝的支持,否则“公羊儒”在秦朝,也不可能得到重用。
说到底,秦朝初期没有黄老之学的过渡,硬生生套用汉朝初期的“公羊儒”,是不可取的。
毕竟这时候的皇权,还没有稳固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从“杀人者死”到“君王不义可诛”这方面,需要调和。
始皇帝认可“国君复国君杀祖杀父”之仇,却不认同“乱臣贼子弑君”之仇,所以调和的结果便是,秉承儒家传统。
“大复仇”要有一定的底线,比如人家跟你有仇,你也不能把人家宗氏绝了,取当事人性命即可。
这样一来,新儒学的思想体系就建立起来了,便是血亲,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