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为真凶,或是被真凶迷惑!”
“盼府衙破案,为公案正名!为千古以来,孜孜不倦追求真相者正名!”
看完第二封信,陈尧咨抚须赞叹:“不愧是狄仕林!”
公孙策则迅速面红耳赤,俊美的面容上满是羞愤与不甘:“我居然中计了?”
他的推理确实错漏了关键的一点,这部公案的原作者!
由于读者稀少,很难在短时间内将这两者产生关联,公孙策属于适逢其会,纯属巧合,但与刘从广产生过矛盾的狄进,却是有极大可能被牵连到案件里面来的……
到时候他一出面,只要一听案件的来龙去脉,岂会不知道手法动机?那一切不就全部暴露了么?
所以公案情节是幌子,真正的目的就是要让人联想到这部,按照上面的手法破案,那反倒落入了凶手的算计之中!
如此说来,他就被绕了进去,险些置好友于不利的境地……
是可忍孰不可忍!
“将那刘府宅老带过来,本官要亲自审问!”
相比起来,开封府衙就很高兴了。
但凡查案,切入点最为重要,有时候真正说穿了不值一提,但在茫茫线索中寻找到最有价值的那个,却是需要付出无数努力。
现在狄进的两封信件,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思路,自是振奋人心。
照这样查案,说不定今晚就不用加班了……
真好!
能大大减轻工作量,那位于家中不露面的,才是真正的神探嘛!
正当开封府衙上下精神抖擞,准备以全新思路寻找真凶之际,又有衙役快步入内禀告:“禀大府,宫中来人了!”
左右一惊,陈尧咨的面色也沉了沉。
不多时,在数名内官的簇拥下,一位五十岁上下,相貌雍容的老者,迈着方正的步子,走了进来。
由于对方明显带着太后的懿旨而来,陈尧咨也出面相迎,称呼道:“中贵人!”
宋朝的宦官不称太监,总称为内侍、内臣、宦者、中官,宋人也不称他们为“公公”,一般称官职,“中贵人”则是宫外人对宦官的普遍尊称。
当然,如果是一个小内侍,称“中贵人”自是尊称,但来者是太后的亲信,内侍都知,勾当皇城司公事的江德明,只称呼一声“中贵人”,反倒带有明显的疏离。
江德明脸上的神色却只有悲伤,忧虑的叹了口气:“陈直阁,太后惊闻刘家噩耗,大是悲恸,命老奴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