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要换提举了,现在内部人心惶惶,也不敢让我出入……这群朝臣,真是让人火大,眼见着对外战事停歇,对内的争权夺利又没完没了!”
包拯脸色并无变化,细细一问,不禁有些无奈:“这确实无法化解!”
因为机宜司的三位实权官员,提举刘知谦、提点大荣复、提点雷濬,任期满了。
说实话,在宋廷任职,任期能满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尤其是能立下功绩的实权差遣,后面都有多少人排队等着,别说干满三年,两年就不易了,一年内换好几位的都大有例子。
机宜司位卑权重,又能立功,对于进士出身,尤其是榜单名列前茅,能入馆阁为储才的,当然不愿意碰这种间谍机构,可对于朝堂大部分的中低级官员来说,这都是立功的大好阶梯。
当年就不知有多少人眼红,想把手伸进来摘桃子,是曹利用的死震慑了群臣,再加上后来宋夏战争、北伐燕云接连爆发,使得朝臣也不敢在这个关头调换这种关键部门的首脑,才耽搁下来。
现在对外战争暂时告一段落,机宜司的架构又趋至成熟,当提举刘知谦回京复命时,两府首先嘉奖了他的功绩,然后就安排升官。
大荣复和雷濬同样如此,官品和官职肯定都有晋升,但实际上的权力和地位,则基本是要靠边站。
公孙策自然不愿意如此,他是监察御史里行,如今又因为仗义执言,弹劾能力极强,得到了言官群体的普遍认可,但破案之事御史台终究不便,能将“组织”压得抬不起头来,是借用了机宜司的人手。
如果机宜司现在更换了实权官员,就算上位的是有能力的,也愿意秉公执法,过度磨合都要一段时间,更何况瞧着这个争权夺利的势头,被安插进来的又会是什么能臣干吏?
可事实如此,公孙策也早非当初的愤世嫉俗,此时立刻摒弃了侥幸,开始思索应对之法:“机宜司提举提点变动,接下来难以依仗,御史台和审刑院内的人手要用起来!”
“是该如此!”
包拯本就不准备完全依靠机宜司,早在审刑院内进行了人手的培养,包括之前一路追随他入京的张龙赵虎,王朝马汉,都成为了护卫。
但此时包拯从机宜司的变动中,还看出了更多的事情,目光望向西北,缓缓地道:“只怕那些人争夺机宜司的位置还不够,河西路的调遣,也迫在眉睫了!”
公孙策眉头扬起:“你是说?”
包拯点了点头:“仕林回京,怕是不远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