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一切正常。”
“根据官吏回忆,唯独有内官数次询问,官家对于这一届神童举的关注,不太寻常。”
狄进翻到下面的几张,果然看到了自己的姓名、籍贯和年岁,目光一动:“真宗很关注天禧二年的那一届神童试?”
“为什么?”
“是因为挖掘到了晏殊这个人才么?”
狄进稍作思考,很快摇了摇头。
首先,晏殊以神童参加考试,是在景德二年,即刚刚缔结澶渊之盟的那一年,而自己参加神童试的天禧二年,是十三年后了。
事实证明,晏殊这样的神童只有一个,就算真宗起初感兴趣,这么多届办下来,也该失去兴致了。
而且晏殊当年是和其他成年的学子,一同参加殿试,神色不惧,很快完成答卷,由此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这点和那些正常参加神童试,只是朗读背诵一下经卷史书的孩子完全不同。
“姐姐的疑问没错,真宗对于神童试的过度重视,是一个疑点。”
狄进心中记下,再度拿起名录,从第一个开始看起。
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后,他又发现了第二个疑点。
这一届神童试,年龄小的孩子偏多。
准确的说,是七岁到九岁的孩子偏多。
一般来说,参加神童举的基本是十岁到十四岁,十岁以下也有,但那就是神童中的神童了,毕竟古人不比现代,普通人家的几岁孩子就能懂许多事,古人必须要有上等的家庭环境,才有可能培养出下一代年轻的才子。
比如欧阳修很穷,他的母亲用荻秆当笔,在沙地上教四岁的欧阳修读书写字,这么励志的故事背后,是他的母亲出身江南名门望族,知书识理,为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
就这样的条件,由于家穷,需要务农,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欧阳修也没办法在十岁以下就去神童试,别的就更不行了。
这点从籍贯上也能体现出来。
参加神童举的孩子一共两百多人,主要分布在京畿、江南和山东,偏远的南方和文教不足的陕西,一个人都没有。
“如此倒好!”
狄进目光微动,将名录摊开,从中挑选出京畿之地,七岁到九岁参加神童试的孩子。
这些人长到现在,跟他的年龄差不多大,又是京畿出身的家庭,必然不是穷苦人家,想要调查,难度相对较低。
筛选之后,恰好是二十个,狄进默默记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