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守住这个孤岛的。
所以权衡了一下利弊之后,施绩也自然是放弃了他的计划,同意了陶基的迁都方案,也避免了吴国的分裂。
以现在吴国小朝廷的实力,完全是经不起任何的折腾的,施绩和陶基精诚合作的话,还有些许的机会,但如果两人决裂的话,那绝对是玩完的。
不过这次的迁都,可不会再带这么多平民百姓走了,从番禺到交趾,至少也有两三千里的路程,如此漫长的路途,带上这么多的平民百姓,那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累赘,到时候,谁也休想走得脱。
所以陶基和施绩商量了一下,决定放弃平民百姓,只带军队走,这些平民百姓,就任由他们自生自灭去吧。
番禺新城所在地是在一座沙洲上,西去交趾的话,首先就必须要搭建出几座浮桥来,当初为了保证与西面诸郡的联系,陶基到是让人保留了两座浮桥的,如果魏军从这个方向攻来的话,守桥的吴军可以在第一时间将其拆除。
而现在要大撤军了,这两座浮桥倒是帮了吴军不少的忙。
为了加快撤离的速度,陶基又让人用竹板搭了两座浮桥,吴军连夜撤离,灯火不熄。
当然对外宣称可不是迁都撤军,而是声称调动兵马去守高要峡的,这样的军事调度正常的情况下,是不会引起民众的怀疑的。
施绩和陶基原本也是商量着做好有序的撤退,他们最先安排的陶璜和陶浚率领的军队先出发,赶往的地点也是高要峡,他们必须首先要前往高要峡,来阻止魏军的渡江,一旦被魏军渡过郁水,后果可真就不堪设想了。
至于陶基、陶抗和施绩的军队,则是陆续地进行撤退,当然主要的目的,也是为了防止魏军渡江来追击的,同时为了掩人耳目,让交州这些百姓不会产生恐慌的情绪,给吴军的大撤离带来麻烦。
施绩则主动地拖在后面进行断后,他防守的北面阵地,也是魏军的攻击的主要方向,一旦魏军发现吴军的大撤离,肯定是会进行渡江追击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施绩坚守阵地,以阻止魏军的攻击。
但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如果说仅仅只是陶璜和陶浚的两支人马赶往高要峡,不会引起交州百姓的怀疑,但接下来吴军更大的规模的撤离,这些老百姓又不是眼瞎,又怎么可能看不到?
于是这些平民百姓直接就不干了,当初从番禺城迁出来,许多的百姓其实是不情愿离开的,但被吴军所胁迫,不得不抛家弃业,渡江来到了所谓的番禺新城。
本来这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