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刘彻虽让刘据滚回西域,但却并未提及诏书中那不得诏命不准踏入玉门关半步的要求。
这显然是刘彻回宫之后,细细考量利弊才额外给刘据追加的一条红线。
原因无他,刘彻不想成为太上皇。
他不会不知道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的下场:
赵武灵王在战国时期声名赫赫,胡服骑射、大朝信宫都是他搞出来的,一举将赵国推到了可以与秦国、楚国抗衡的强国之列。
然而就在他尚且年富力强的时候,却忽然突发奇想,将自己封作了主父,让小儿子赵惠文王提前继位。
结果随着赵惠文王羽翼渐丰,赵主父又突发奇想,想给大儿子公子章封地时。
赵惠文王联合朝中大臣发动了政变,不但杀死了公子章,还将赵主父的沙丘宫殿围困了起来,撤走了所有的下人,断了水断了粮,最终赵主父只能靠吃草根、树皮,甚至是爬到树上捉鸟充饥,坚持了三个月还是难逃被活活饿死的下场。
昨日刘据首次在刘彻面前展示对帝王权术的理解,再加上这次事件中展现出来的过人手段,已经得到了刘彻的认可……
同时,也得到了刘彻的顾忌。
毫无疑问,他们父子都只相信自己能够做主的事情,而不是旁人答应他们的事情。
好在刘据胸怀坦荡的坦诚,与甘愿为了达成刘彻的夙愿而扮演黑脸的举动,博得了刘彻的信任,打消了他心中的大部分顾忌。
不过就算如此。
刘彻也还是有心防他,因此才让他滚回西域。
因为一山不容二虎,已经成长到这步田地的刘据留在长安,假以时日一定会难以避免的分化他的权力。
毕竟王者之气也像怀孕,时间久了也是藏不住的,哪怕刘据再低调,也会有人受到影响自觉站队。
至于追加这条“不得诏命不准踏入玉门关半步”的红线。
亦是在向刘据传达一个明确的信号,一个类似于“井水不犯河水”的信号,确保两人不受外力裹挟、权力不会重叠、不会出现任何层面的冲突。
而他这么做。
正是建立在确定刘据与他拥有足够的默契与势均力敌的智慧基础之上,这何尝不是一种认可,何尝不是一种保护,何尝不是一种父慈子孝?
“父皇……”
收起这封密信,刘据内心忽然有些怅然。
这种超出了所有言语的默契,令人无比舒适,却又难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