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是劣,如此一来,考试选拔人才这一制度如何进行得下去?
宇文温听到这里,微微一笑:“若说起辩论,不知天下有多少大儒辩得过二刘?”
“大王,即便真的推行考试选拔,其效果真的会如大王所想的那样么?”
宇文温没有对“真的推行考试选拔”这句话做出回应,他可从没说过编制《教学大纲》之最终目的就是要推行考试选拔(科举),王頍这是在试探,他绝不会上套。
“王参军,依你所述,若实行所谓考试选拔人才,莫非世家不会为此伤筋动骨么?”
王頍没有探出宇文温的口风,但却在意料之中,他答得很果断:“对于世家来说,这种考试选拔不过是麻烦一些罢了,没什么好担心的。”
“麻烦一些?”
“当然只是麻烦一些,毕竟,朝廷真要举行考试以选拔人才,总不能每年都有吧?”王頍笑了笑,开始发表见解,“若按举察制,世家子弟可能十三、四岁就能出仕,若是考试选拔,可能会晚几年出仕,总归是麻烦了些。”
“何以见得?”宇文温问道,他知道答案,却在装疯卖傻。
王頍见对方装做不知,也装作解答:“大王,经书传家曰世家,世家子弟之中,多得是满腹经纶之人,论起考试,寒门子弟考得过他们?”
王頍的观点,就是即便实行考试选拔,世家子弟也不怕,这些人从小生活优渥,而且家教良好,寒门子弟可能要六七岁才开蒙,世家子弟却极有可能在三四岁就开蒙了。
他们每日都可以得到学识渊博的长辈或先生教导,家族有传了数百年的大量书籍,有看不懂的地方可以马上得到认真讲解,还能有大量的名家真迹拓文来临摹、练习书法。
这样的读书环境、条件,寒门子弟比得过么?
一个三、四岁就开蒙的世家子弟,每天都有充足的时间看书、练字,即便到了晚上,也用得起价格不菲的蜡烛来照明,日夜勤奋读书。
那么过了十年,世家子弟十三、四岁时,已经能写得一手好字,作得好文章,言谈举止得体,眼界和见识也不错,同龄的寒门子弟,比得了么?
对于这一论点,宇文温提出了质疑:“二刘可不是世家子弟,还有许多人,寒门出身却依旧满腹经纶。”
“那又如何?二刘在官场上,斗得过谁?”
王頍点出了最关键的问题,他不清楚宇文温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既然对方想听,他就发表自己的见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