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就成了“皇考”,必然要追尊,是为“昭烈皇帝”。
宇文乾铿英年早逝,谥号“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
而当宗室、豳王宇文温受禅称帝后,大周帝系转移,于是太庙里又多了几个牌位。
帝系转移,指的是帝位从宇文泰(老四)一系,转到宇文颢(老大)一系,所以宇文温应该追封自己的祖先。
皇帝追封祖先,一般上溯到祖父那一代,周受魏禅时,当时的周天子宇文觉就追封祖父宇文肱为德皇帝,父亲宇文泰为文帝、太祖,此为追溯两代,宇文温便循例。
追尊祖父宇文导为“孝景皇帝”,因为宇文导去世后得谥号“孝”;追尊嗣父宇文翼为“皇考、昭皇帝”,因为宇文翼死后得谥号“昭”。
然后,追封生父宇文亮为...
呃...
皇考?皇伯?
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有些麻烦,实际上也不麻烦,无非是按宗法还是按人情来办。
按宗法礼制,宇文温既然已经过继给宇文翼做嗣子,那么他的父亲就是宇文翼(嗣父),不可以再叫生父宇文亮为父亲,只能叫伯。
当了皇帝,必然追封父亲宇文翼为“皇考”,而宇文亮,没资格被追封为“皇考”,更没资格得追封帝号。
按人情,宇文温的亲生父亲是宇文亮,如今儿子当了皇帝,不给生父一个名分,这算什么?
这就是畜生啊!!!
围绕宇文亮的追封问题,朝野内外说得上话的官员分成两派,各自争论不休,眼见着北宋“濮议”、明代“大礼议”的政治风波要提前上演,政局就要失控,焦头烂额的宇文温扯住了“缰绳”。
北宋“濮议”、明代“大礼议”,是典型的旁支入主帝位之后,如何追封生父的问题,因为有“现成”的答案,对于宇文温来说做出选择其实不难。
北宋“濮议”,是因为仁宗赵祯无后,便将濮王赵允让的儿子赵曙(原名赵宗实)过继为太子。
仁宗崩,赵曙继位(死后谥号英宗),要给生父赵允让一个说法,要追封生父为“皇考”。
为此闹出一场政争,史称“濮议”,最终的结果却让人有些意外:赵曙在位四年就去世,生父赵允让的谥号,始终未能如其所愿定下。
无论如何,赵曙是以仁宗太子的身份继位,也就是说赵曙继位前,宗法上的父亲就已经是仁宗赵祯,这也是百官群情激奋、奋力阻拦的原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