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内某纺织场,宇文温带着张丽华现场参观,他要参观的机器,自然不会是“泛泛之辈”,是最新式的提花机,由蒸汽机驱动。
提花机作为一种纺织工具,古来有之,作用是在织布(或者丝绸)的时候,就连带着将图案也一起织出来,这和向织物上印图案的“印花”不一样。
因为提花工艺原理的要求,提花机运行时需要织工和提花工进行协作。
在无数人的努力和改进下,提花机在两汉之际有了突破性进展,出现了“花本式提花机”,又称花楼。
花本式提花机,用线制花本“贮存”提花过程,再用衢线牵引经丝开口,在织物上织出对应图案,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花本”,若对应后世的名词,花本就是“程序”。
没错,程序。
东汉时,中原的提花机,就已经有了“程序”的概念,织物上的图案,在还没织出来时,就已经“存储”在花本里。
其制作方法,是根据产品尺寸规格,和经纬刻度比例用经、纬线将图纸上设计的纹样,运用“挑花结本”的工艺技法手段,把它编结为“花本”。
然后运用花本上机,与机上牵线、经丝的作用关系提经织纬来完成图案的编织。
宇文温所熟知的程序,是用“0”和“1”编写的,在他最初的概念里,只有近、现代机械才会用到程序。
而在东汉时,纺织技术的发展成果之一,就是纺织工已经用经线、纬线来编写程序(花本)。
在这样的奇思妙想面前,他被震撼得目瞪口呆。
随着水力纺织机械的出现,花本式提花机(花楼)也有了水力驱动,当蒸汽机出现,自然就用上了机器动力,生产能力大幅增加。
但即便如此,依旧需要工人来进行“提花”操作:
提花机运行时,需要有提花工站在“楼”上,费力地将丝线一根一根提起、放下,如此才能织出精细复杂的图案,整个过程,就好像演员在操纵牵线木偶。
人的体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在高强度且声音嘈杂甚至湿热的工作环境下,提花工在提花机上操作,速度有限,轮流换人也无法有效提速。
很显然,阻挡提花机进一步提升产能的技术瓶颈就在这里,那么,这个瓶颈能否突破呢?
对于宇文温的问题,张丽华当然不知道答案,但她很聪明,大概能猜到一点:她不管纺织产业,但宇文温却带她来这里参观,还卖了个关子...
联想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