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存活。
这已经是他心中最大的意愿了,自己死了就死了,但是他希望自己的家人能够存活。
想了又想,户部大臣此时心中满是绝望,他的绝望跟那几个跪地的人比起来根本不少。
难道当时周阳当面宰杀那些大臣的家人,没有人告周阳的残暴吗?难道当时没有人觉得周阳没有那样的权利吗?
反对周阳的人这么多,难道没有?这是不可能的,不仅有,而且基本上有一半的人都写书信告到秦王那里去了。
但是信件在秦王那里几乎都被驳了回来,因为铜城的信件来路都是其中一条。
在那条路上,这些信从第一封开始,其后的全部已经被滞留,然后被秦王直接驳回。
从第一封秦王就可以看出,这些都是那些铜城的狗官来弹劾周阳的。
秦王怎么可能不知道,只是秦王已经不打算管理了,铜城之地秦王本身就打算放弃,因为实在边远。
而且跟蜀地接壤,蜀地能够勾到的更多,秦王怎么管理。
基本上秦王都没有时间管理那边缘的地界,在秦王这边需要的是顾全大局,是整个秦国,区区一个铜城与蜀地,秦王说实在的根本就无心理会。
秦王所要面对的是更强大的周武王朝还有魏国,在加上那北莽,简直忙得不可开交。
再加上他自己本上就十分的重视自己的外孙周阳,他怎么可能责骂周阳,怎么可能就直接让周阳离开。
而且周阳已经做到了一半,在加上书信的来访,难不成他要自己的外孙周阳白干?
秦王的思想可以说是转动了转动,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从一开始的搓搓周阳的锐气,变成了相信周阳。
既然周阳沉稳的说了三年,那自己就会给他三年的时间。
也就是因为这三年的缘故,秦王才一百八十度大转变的,对于周阳一开始的一年来说,太不切实际。
这实在就是不成熟的表现,这样的表现秦王难不成会相信周阳能在短暂的时间内收复蜀地吗?
即使自己也相信周阳的能力,但是一年就是一年,秦王不是小孩,也不能当小孩一般欺骗。
一切都得从实际出发,而周阳来到几个月之后又回书信给自己,当时秦王直接就能相信了周阳。
所以他选择自己变成周阳的后盾,让周阳放心去做。
所以他当时给的回信是:
周阳的意志,便是我的意志,在铜城所有人不得忤逆周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