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而是要静候调兵诏书及虎符。
诏书、虎符都到了,大军集结朝长安进发,来到紧闭的城门外。
城头上的宫卫放下竹篮,查验过诏书、虎符,然后去请示中尉:这咋整,开不开城门?
中尉拿不定主意,又联系不上未央宫里的天子,就只能去问内史或卫将军:咋整?
内史大概率不敢拿这个主意,卫将军又未必会拿这个主意。
于是只能等。
等什么时候,未央宫里的皇帝能派人传来消息,说城外的禁军确实是合法调动来长安,负责平定动乱的,城门才会开。
这就是上文所说的,禁军在城外接受‘审查’的大致过程。
而这个审查的过程,有一个军队系统——尤其是禁军系统极为忌讳的隐患。
涉及的人太多了~
信息传递的层级太多、经手的人太多,信息传递的周期太长。
整个审核过程中,但凡有一个人出问题——比如城门卫,中尉,又或是内史、卫将军;
甚至是他们之间负责送信的仆人、信使,乃至于叛军派人冒充,以皇帝使节的身份认可或驳回城外禁军的入城请求,都会出大问题。
这,是刘荣并不认为长安绝对安全、并不认为反动分子毫无机会的第三点原因——过于冗杂的指挥系统。
结合以上种种,刘荣不难得出结论:汉天子和禁军之间,最好是连一个人都不要隔,皇帝能直接指挥军队最好!
充其量,也只能有一层禁军统领性质的中间人,负责按照天子的意志,将禁军开往天子所希望的方向。
于是,太尉不出意外的,被刘荣放弃;
太宗皇帝搞出来,又莫名升到顶格,却并没有什么存在意义的卫将军,也被刘荣改成了和上、前、后、左、右将军一样的战时将号,和长安城的都城武装毫无关联。
再下一级的内史、卫尉——内史即将被拆分;
尤其是中尉,刘荣肯定是要从内史拆出来,使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九卿属衙而存在。
名字刘荣都想好了:执金吾。
抄作业嘛;
反正只是个名字而已。
按照刘荣的设想,日后的执金吾,除了要负责长安城的治安巡逻,以及城墙、城门防务之外,还要肩负起一定程度的执法效能。
比如帮大理(廷尉)抓个人啊,或是巡逻时盘查路人之类。
但中郎将,却不能继续作为中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