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猷殿内;身穿团花紫绫袍和束金玉带,头戴玄金平纱冠的当朝太子;也在埋首在摆满桌案数叠的表章、奏文之间;偶然才会抬头回应,来自殿内臣属的面奏。
作为稚龄就被册立,历经二十年岁月而巍然不易的储君;他虽已年近三旬,雍容俊雅又略显富态;但眼眸中却依旧保留了青年时代,所特有的专注、热忱与明睿;举手投足自有令人信赖和蛰伏的气度。
更何况,他如今的身份地位,在近些日子又发生了悄然的变化;按照国朝历代的例制,在位天子最晚六十五岁之后;就要退位为太上皇,居养于(长安)大明宫或是(洛阳)上阳宫,由新君临朝主政。
虽然,当今圣上距离退养的最后期限,还有七八年的光景;但是在六十岁大寿之前,天子开始逐渐放手朝政,开始令储君作为代表参与政务,乃至是授予监国和临朝听政,也是一种历代以降的惯例了。
因此在不久之前,当今圣主以年事渐高、困乏不济,需要炼药养身为由;颁旨以太子监国并在徽猷殿问政。以太子为核心的东宫上下,以及诸多亲附在储君身边的内臣外官,都像是打鸡血般振奋起来。
因此,在由太子代表天子,主持了开春的亲耕礼和郊祭之后;这种内外朝野舆论上的趋向,就越发的明显起来。甚至有传闻说,当今圣上已经厌倦了政事;有意效法历代几位先帝故事,提前交班云云。
当然了,能够被送到太子面前的奏文和表章;通常也分为几大类。第一类就是天下各道府州县,大小都督府、都护府的例报;也是数量最多最为巨繁的存在,还是经过通政司、政事堂、三司院的汰滤。
第二类,就是包括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内外十六卫,御史台、京兆府等诸多在京各衙门的直递,由左银台门的内谒者监进行收发;代表了大唐中枢的日常运作情况,以及外朝各方势力、派系的分野。
第三类,则是殿中、宫台、秘书内三省为代表,包括内外诸苑、行宫厩场、皇田工坊、诸市舶司、各地的宫市使等,在内的庞大内臣体系。以及日常宗室外戚、勋贵世族的觐见问候,年节赏赐的加恩。
第四类,才是由藩务院、宗藩院二元制衡之下,以一门三家为首的广大海外诸侯藩属,定期的朝贡(外朝)和献纳(大内)、(国家)通贸体系;这也是国朝除了田赋丁税之外,最大的稳定财赋来源。
然而,这也是当下受命监国的太子殿下,需要有所保留的领域。因此,能够被摆到他御案上的,只有天城王朝和六大公室之外,那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