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士在听到他打算造航天飞机的时候,当即答应了他的请求,第二天就直接买票赶到了金陵。
星海研究院中,徐川亲自迎接了这位航天领域的大佬,两人在办公室中聊了很长的时间,想法一拍即合。
抿了一口杯中的清茶,坐在沙发上的常华祥院士忍不住感叹的开口道:“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航天飞机复苏的一天。”
“老实说,我一直都觉得航天飞机本身这条思路没有问题,当初搞不出来,并不是这条路错了,只是时代和科技的局限限制了它的发展而已。”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这位常院士的看法和他基本一致。
在他看来,要说航天飞机落幕的核心原因,其实只有一条。
那就是生产力不够强大,以至于这些技术应用范围过于狭窄,导致一系列社会资源都被占用。
如果要用最简单的答案来回复,就是两个字:“太贵!”
如果多几个字那就是:“实在太贵。”
就这一点上说,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航天飞机其实是失败的。
它未能做到最初设计时,利用可重复使用的特点降低发射费用的承诺。
有资料显示,考虑通胀因素,从1981年~2011年,30年间航天飞机项目一共耗资1960亿米金,这样平摊下来每次发射成本高达14亿米金。
尽管这其中包含了设计,制造等一次性成本在里面,但NASA在一份报告中曾经明确提到,以2011年为例,航天飞机单次发射的直接成本大约是4.5亿米元,仍然贵的离谱!
而那时候航天领域的竞争,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建设完全占据了NASA宇航局预算的大头。
就像持续整整十年的反恐战争拖死了米国在中东的布局一样,这两样吞金巨兽也拖死了当时NASA。
这两项领域让NASA这家科研实力超强的航天机构难以腾出精力和资源开发下一代的新技术,间接的导致了航天飞机和航天领域的落幕。
不过时代是在发展的,科学技术也在一代代革新。
当初的钱老先生大概也不会想到在未来二三十年的时间中,社会与科技发展就会变化的如此的迅猛。
原本已经退伍的航天飞机,再一次出山的时机已经到了。
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和空天发动机技术的突破,让原本需要使用化石燃料来提供动力的航天飞机转向了电磁推挤领域,其发生成本和重量都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