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这只是赵宋朝廷政治斗争的一个借口而已。
蔡京两次被罢相,本质原因其实是相同的,都是蔡京以相权冒犯了赵佶的皇权。
自宋神宗以来,赵宋王朝的政坛已经形成了一切权利都属于皇帝的局面。
蔡京竟公然挑战这个局面,赵佶岂能容忍?
年轻时的赵佶其实政治头脑很精明,他很善于运用政治手腕,他要牢牢掌控最终决策权,他想将大臣玩弄于股掌之中。
明朝王夫之说,蔡京根本不是什么权臣,他只不过是一个弄臣而已。
其实,王夫之说错了,蔡京既不是权臣,也不是弄臣——他既没有挟持皇权独揽朝纲之念,更没有专心追求皇帝宠幸和狎玩之意,他所追寻的是相权与皇权共治天下。
这是封建时代儒家知识分子的一贯梦想与追求。
可赵佶却不这样想。
赵佶认为,相权就是为皇权服务的,相权不能对抗皇权。
所以,赵佶既要利用蔡京的才干为自己服务,又要适时打击一下蔡京的气焰,给他一点颜色瞧瞧。
打击蔡京,实质就是打击蔡京所掌控的相权,目的是给满朝文武显示一下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
也就是,皇帝可以给你***厚禄,也可以让你什么都不是,甚至身败名裂倾家荡产。
被赵佶敲打了两次之后,蔡京终于明白,相权在皇帝眼里只是皇权的附庸,自己所要服务的对象根本不是大宋王朝,而是大宋皇帝赵佶。
弹劾蔡京的行动并没有因为蔡京第二次罢相而停止——当时,奏章还不断送到赵佶的御桉上。
有个叫陈朝老的太学生甚至赴阙上书,捕风捉影,上纲上线,专门罗列了蔡京的所谓十四条罪状。
后来,彗星又一次光临天空。
江、淮、荆、浙等地区数月没下雨,遍地干旱。
朝中台谏大臣又纷纷将矛头指向蔡京,说「蔡京盘旋京师,余威震于群臣」,请求赵佶将蔡京逐出京师。
于是,蔡京被降为太子少保,仍致仕,出居杭州。
同时,赵佶下诏,不许大臣再继续弹劾蔡京。
对于弹劾,蔡京当时已经不在意了,他说过:「事苟当于理,多言不足畏也!」
那年,蔡京六十四岁。
如果蔡京自那时退出政坛,在杭州颐养天年,那么他或许就不会被太学生陈东列为「六贼」之首,《水浒传》中的他也不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