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期待和兴奋占据了上风,于是就忍耐着不适对付了一宿。
第二天一早,沙船离开崇明县码头。由于这次没有携带货物,不需要逃税走私,于是船从吴淞口进了黄埔江。
乾隆时期的黄浦江还叫“黄埔”。虽然河道十分宽阔,但在平民老百姓的认识里,此时的黄埔江还只是吴淞江的一条分叉而已。
当货船过了老鹤嘴(捍海塘)后,距离上海县大关码头就只有四十里水路了。此时一条条出海北上的沙船排成了长队。
刘胜站在船舱口探头看着江面上密密麻麻的两桅甚至三桅沙船,吃惊的问道:“这些船都是去哪的?”
“山东还有关东。”老黄笑眯眯的解释道。
“这会儿就有闯关东了?”刘思婷突然问道。
沈敬丹解释道:“诸位有所不知。上海和嘉兴的乍浦港这两地,每年走山东和关东的沙船差不多要有五六千只,每船可载二三千石不等。这些船东都是本地人士,其身家殷实,数十万也不在话下。每年载运油、酒、豆饼等货物往来两地,差不多要三、四次。”
“豆饼?”
“黄豆?”
“豆油?”
一帮人都听愣了,没想到乾隆时期南北两地的海贸如此兴盛。
老黄也应和道:“是啊,就是黄豆。这可是好东西,榨完油,豆饼还可以做肥料。实话不瞒诸位,这些做关东海贸的商家,在关东和上海都有铺子。”
赵新想了想问道:“北方都有哪些地方出黄豆?”
老黄道:“这可就多了。比如山东的话,主要是青、莱、登三府。这三地的沿海地方,由于土性硗瘦,当地人十居六七都要种豆为生。”
赵新一听“硗瘦”二字,也不大明白。照他估计就是盐碱地。
只听老黄继续说道:“至于关东嘛,主要的产地是锦州,不过商铺都在牛庄。”
赵新没想到大清治下的豆类贸易如此兴盛,他原本还想着在北海镇那边大面积种植黄豆用于贸易,看来这条路是走不通了。
历史上,在鸦片战争之前,江浙一带最富有的沙船主,麾下沙船超过百只。有时能一次同时出海十几只。出海时以苏松水师官兵为后盾,绿营营船保护。船上分工细密,人手众多;有管事的、厨子、财副、船头、卖货的,各司其职。
几人聊了一会,船已经过了太平寺地段,江面上的沙船越来越多。从西北的吴淞江、和南面的上海浦、洋泾、西沟方向,一条条的出海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