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边摊。
八九七十二,猫狗躺渹(吴方言念如ying,就是‘凉’的意思,如沪市人把“天气凉了”讲做“天气转渹了”)。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起出(大地回春,农民准备春耕)。
沪市这一带的人们为了度过数九寒天,大家早早地就要做起防冻御寒的准备。
因此,民间有着“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的俗语。
炭墼:这是一种用木炭碾成粉,加入适量粘土做成的“煤球”。
这种煤球燃烧的温度不高,但是可以延长炭的燃烧时间,点燃后放在铜质的手炉、脚炉中用来取暖,不会产生炭灰和扬尘,是比较干净的取暖燃料,因此深受当地有钱、有条件的人群喜欢。
当然贫富差距无论什么时候都有,那时候城市里面用“炭墼”,农村大多数都是用灶台里面烧完饭后的余烬取暖。
后来,这种“炭墼”在沪市这边依旧有专门的店铺供应,但是那些铜制的手炉、脚炉只有少数家庭才有,大多数家庭或者单位都换成了“炭缸。”
再往后就变成了煤球炉子、汤婆子、热水袋、输液瓶,多穿衣服等各种取暖方式。
冬至:这个节气在沪市这一带非常受重视,甚至还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
而冬至的前一天被很多人称为“小至”,这一天家家户户捣米做汤圆,为第二天冬至做着准备,很多人认为过完冬至就是新年,因此在这一天要进行祭祖。
秦*光在(沪市县竹枝词)中对于这个节日进行了描述。
冬至花糕更粉圆,分冬酒吃闹年年。
衣冠拜贺亲朋后,肉块堆盘夜祀先。
这一天家族的人要团聚在一起吃汤圆、互相祝贺、祭祀祖先。
祭祀完毕后那些贡品就是活人的口福,而且大家认为,吃了祭祀祖先的肉,可以增强体质,能够帮自己抵抗严寒熬过这个冬季。
最初的时候这个祭祀祖先的肉都是直接吃,但是因为太冷、太凉,很多人吃完后不但没有得到祖先的庇护,反而闹肚子不得安生。
有问题就要解决,于是南方、沪市这一带的人们就发明了一种叫“暖锅”的物件,直接解决了因为吃凉肉闹肚子的问题。
这也是江南、沪市这一带打边炉萌发的第一形态,当时还有人专门给“暖锅”做了一首诗。
红铅九转器初成,十万钱输选馔精。
炊蜡厨边汤乍沸,肉屏风畔婢初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