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清君侧”反旗的边将,最终被京营和地方军组成的官军剿灭。但是大明朝的问题远远没解决,而且才刚刚开始。
造|反的人死了,但是他留下的一篇檄文却还在,而且影响极大。
正如大明的所有内外战争一样,起兵的人必须要先寻找“大义”,要师出有名。边将和他身边的人,当然懂这些东西,于是打出了清君侧的名号,直指皇帝身边围绕着奸臣,直接证据就是皇帝亲口骂的“满朝皆是奸佞”。并将那些“奸佞”的罪状细数一遍。
檄文大意是,奸佞依靠权势,蒙蔽圣上,兼并官办公司、蚕食国家利润。上层垄|断权力和财富,亿兆子民一贫如洗。朝廷腐败,人心贪婪,凡是要与官府打交道的地方,都要攀亲带故和贿|赂,欺上瞒下阿谀奉承成风,吏治不修、纲常大乱。大臣们尸位素餐、管理不善,只顾争权夺利,造成天下子民无论贫富极度自私,缺乏公共义务感。从朝廷到民间,充斥着无耻与欺骗,道德沦丧,礼乐大崩。
当时已经有电频广播,檄文的信息覆盖甚广。且民间的人们已经不是国初的子民,得益于教育的普及,识字率极高,民|智渐开。一时间舆情爆|炸,朝野动摇。
造|反军还许诺,清除奸臣乱党之后,要怎么怎么改造朝廷局面。起初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因为他们在战场上被官军击溃了。
然而,之前边将镇|压不力的起|义军、已经趁机壮大,各地反抗组|织成燎原之势。檄文一出,起义与暴|动遍布各处,大明皇朝之半壁,几乎处于瘫痪状态。连大明京师也发生了暴|动。
朝廷立刻召集军队,以京营和地方军营组成大军,北上平叛。内阁的意见是首先击溃最大的一股起义军,先声夺人,然后再分而治之。
可惜的是,地方军临阵倒戈,政府军大败。第一次会战结束,情况更加不可收拾。
一些学派的在野士人加入了起义军,总结了历代起义失败的教训,提出了成套的方略,广泛涉及军政财田(现在成了历史文献)。于是起义军号称只对付罪大恶极的奸臣,对于一般富人和资本家,采取拉拢的策略。果然有效果,很多地方防御无望的富人、包括一些有见识能力的人,纷纷投降。
起义军收集了各地零散的势力,利用投降的军官培训新兵,征用北方各地工厂开造武器。重炮布置在江北,火力封锁威胁大明海军舰队入江,随时准备南进。
明朝廷丧失半壁,此时皇帝竟然暴疾而亡,京师大乱。
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